清代宫廷过年习俗
文章导读:如今有不少反应古代宫廷生活的影视作品,尤其清宫剧,十分受到观众欢迎,而在一些镜头中,人们能看到对过去宫廷年节情景的重现,不过因
如今有不少反应古代宫廷生活的影视作品,尤其清宫剧,十分受到观众欢迎,而在一些镜头中,人们能看到对过去宫廷年节情景的重现,不过因为这些影视剧多有“戏说”成分,所以不一定是贴近史实的,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代宫廷过年习俗究竟是怎样的。
现在人们如果游故宫,那么在坤宁宫会看到宫中南北两面各有一列大大的木炕。靠东面的两口大灶之上,是两个巨型的铁锅。宫外的院子里竖着一根高过屋顶的“旗杆”,那杆顶上还竖着个木斗子,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坤宁宫是清代内廷过年的地方,所谓内廷,就是指皇帝、皇后及嫔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而如今留存的这些木炕、大锅、“旗杆”是过年时用来杀猪、吃肉、祭祖用的。
每逢岁首之日,天还没亮,将猪肉煮熟。等皇帝从天坛祭天回来之后,隆重的过年庆典开始了。皇帝、皇后、太子等帝族坐在北面的大木炕上,帝族的诸戚王公则面北坐在南炕上。
当太监将猪肉端上来之后,先由皇帝割下一块,派太监将这块肉送至倌外“旗杆”上的木斗子之内,用以祭天。这“旗杆”又称之为索伦杆。这块肉一来供天神享用,二来奉献给曾经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性命的乌鸦来享用。
之后,聚餐的人纷纷动手,用刀子把肉一块块割下来,然后以手取食,据说这肉只蘸咸盐花儿,不加其他调料。
吃年猪肉的习俗,源于满族祖先,清内廷仍尊古俗,吃这猪肉,但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此日中午,皇帝于乾清宫大摆宴席,由各支儿亲王、郡王、皇子多人陪宴,吃喝起来。
清代帝王,有“赐福”的习俗。正月初一,皇帝由钦天监选定出行吉时,先拈香礼佛,再去建福宫开笔书丹,写“福”字。最后到乾清宫西暖阁,召集王公、内廷供奉,将“福”字赐给他们。得到皇帝赐的“福”字的,引为最大荣耀,慈禧一生赐的“福”字最多。
在宫中,除皇后,贵妃赏赐“福”字外,其他嫔妃一律赏“春条”。这些“春条”,是如意馆的太监们用双钩粉漏子,漏出“福寿康宁”、“福禄祯祥”、“竹报平安”等字来,赏给嫔妃,并非皇帝亲笔书写。后来,这习俗传到民间,人们用大红纸书写春条,贴在大门对面的墙上,诸如“抬头见喜”,以示喜庆。
满族人崇尚如意。除夕日,供奉如意。慈禧就有翡翠、灵芝、沉香、天然宝石制的四只如意。供如意,取“万事如意”之意。
除夕宴,清帝王皆着便装,腰上系4个荷包,其中有一名“押崇荷包”,内装金银锞子、金银八宝。后流传至民间,长辈人要给晚辈人押岁(崇)钱,也称压岁钱。
自腊月初八,清宫中花把式就忙着陈列各色鲜花,以示祝福,称为年花。传至民间,没有鲜花,以纸花代之,插在瓶中,以示吉利。
自腊月二十八起,慈宁宫御座左右,陈列用糯米做的聚宝盆,饰金箔、锦锻,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撤去。聚宝盆取招财进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