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我会猝死吗?别怕,听听名中医王清海教授怎么说(还有养心食疗方推荐哦!)
文章导读:诊室故事杨女士年近50岁,工作较忙,最近几个月来,经常出现心慌心跳,胸中沉闷感,有时自觉心脏突然不跳了。于是她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
诊室故事
杨女士年近50岁,工作较忙,最近几个月来,经常出现心慌心跳,胸中沉闷感,有时自觉心脏突然不跳了。于是她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专科看门诊,医生给她做了心电图检查,发现其有频发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律,或者三联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专科主任医师王清海告诉杨女士有心律失常,中医称之为心悸,这是可以治疗的。但杨女士十分紧张,她身边有朋友曾经猝死,在网上也看到不少中年猝死的报道,杨女士担心自己也会发生猝死。
心慌、心悸,我会猝死吗?
王清海主任医师解释说,心悸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中医的病名。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证,患者常因为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若伴有紧张、易惊恐不安者,称为惊悸。
一般来说,心悸或惊悸患者检查发现可能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等。还包括一部分神经官能症患者,表现为虽有心悸,但无明显的心律失常,只要有心慌临床表现的,我们都称之为心悸。
心慌胸闷,这是心悸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心血不足型
表现为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
(2) 心气虚弱型
常感心悸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3) 阴虚火旺型
经常心悸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燥,或有盗汗,舌红少苔。
(4) 痰火上扰型
常感心悸心慌,胸闷不安、烦燥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
(5) 气滞血淤型
自觉心悸心痛、胸闷不舒、憋气隐痛如刺或胀、舌紫。
(6) 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型
常感觉心慌气短,乏力。动则加重。
(7) 痰热上扰型
常见心烦、心跳,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专家需要根据患者发病的情况,结合舌像和脉像,进行辨证论治。王清海主任医师称,中医中药对心悸的治疗效果是很不错的。必要时配合应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心律失常,更加有效。
王清海
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常会心悸,稳定情绪,不必过于担忧。
稳定情绪 不必过于担忧
心悸常常会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所以心理调理很重要。王清海主任医师强调,如果有心悸发生,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不必过于担心。尤其心虚胆怯、心火内动及痰火扰心等引起的心悸,应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心悸患者忌浓茶咖啡等饮料
此外,还要做到饮食有节,平时饮食忌过饱、过饥,注意应该戒烟酒、浓茶,咖啡、可乐等容易引起兴奋的饮品,建议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忌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煎炸,痰浊、淤血者忌过食肥腻。
减压戒烟酒,避免猝死发生
至于会不会有猝死的生命危险,这要根据心脏原发疾病的综合情况来考虑和分析,王清海主任医师指出,通常猝死者90%以上伴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而且多是在高强度工作,长期连续疲劳、熬夜、大量喝酒抽烟、长期持续情绪紧张等生活方面的不注意而诱发。
因此,对于心悸疾病,要检查是否还伴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同时要积极治疗,特别是在生活上要十分注意,改掉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可以避免猝死的发生。
养心补心食疗方推荐
食疗可以补心气、活气血、调情绪、助睡眠。在平时的三餐饮食中加入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几个简要的食疗方法:
莲子龙眼百合粥
莲子30g、龙眼10g、百合30g、配秫米(粟米)50g;有健脾益气、消除心烦失眠的功效,可以消除疲劳,有助睡眠的疗效。
莲子百合红枣汤
莲子30g、百合30g、红枣30g,取水200ML,文火煮30分钟,可以早晚食。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
生脉瘦肉汤
党参10g、麦冬10g 酸枣仁10g,瘦肉50g、生姜2片,取水300ML,文火煮熟,每次饮汤100ML;可以补心气、安心神。
黄芪当归补气汤
黄芪10g、当归10g 麦冬10g,鹌鹑1只,炖盅煲40分钟,每次饮汤100ML。可以益气养血。
灵芝红枣汤
灵芝20g、党参10g、红枣30g,猪骨100g,取水500ML,先武火再文火煮熟,每次饮汤100ML。可以补心气、健脾胃。
党参猪心汤
党参10g、五味子5g、麦冬5g、猪心50g,炖盅煲40分钟,每次饮汤100ML。可以补益心气,恢复心功能。
专家介绍
王清海
广东省名中医
博士生导师
羊城好医生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西医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国医大师和陕西中医药大学张学文国医大师。中医基础理论造诣深厚,从事心血管病中医临床研究30余年,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慌心跳、气短、胸闷、胸痛、眩晕、头痛、咳嗽、水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善于运用桂枝、黄芪等通阳益气、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治疗中医内科杂病方面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著有科普专著《知名中医谈心脑血管着重保健》和主编专业著作《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四期。研制治疗高血压药物2种,治疗心脏病药物2种。获得发明专利1项。
文章来源:羊城派 微信编辑:黄咏欣 文:苏慧
你点的每个赞,我们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