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天气资讯 > 【国际博物馆日】一起去看看气象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一起去看看气象博物馆

来源:全查网 更新时间:2015-05-26 08:48:45

文章导读: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不仅是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更是精神集聚。在博物馆里,不同的收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不仅是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更是精神集聚。在博物馆里,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来源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风貌。气象博物馆、气候博物馆架起气象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是什么样子?古人是用什么测量云雨的?二十四节气如何制定?气候变化的珍贵展品,绿色建筑概念,包括自然采光、遮阳隔热装置、省电设施及使用再生能源等都能在气象博物馆中找到答案。

中国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北极阁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成为国内首个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专业性博物馆,有着近1600年气象历史的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气象博物馆见证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全过程。

图为记载天气现象的甲骨文(北极阁藏品,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图为记载天气现象的甲骨文(北极阁藏品,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北极阁有着近1600年的气象历史,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利用国立气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以物为证、以史为脉、以微见著”的宗旨,力图展现中国丰厚的气象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成就。博物馆将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相交融,主体分室外展区和室内展馆两大部分。室外展区通过典型古代观象仪器展示、大型气象浮雕以及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宏观再现了恢弘的中国气象历史;室内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为古代气象单元、近代气象单元、当代气象单元,以及现代气象科技展厅四部分,系统展示了气象重大历史事件、气象仪器沿革、气象机构变迁以及气象科技发展蓝图。在景观区,设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群雕和中国三千年气象历史记录浮雕,展示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凝练介绍数千年灿烂的中华气象文明史。

两名小朋友在北极阁“人类进化与气候环境”展区参观(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两名小朋友在北极阁“人类进化与气候环境”展区参观(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2005年经中国气象局批准立项,建在江苏南京北极阁,由江苏省气象局承建,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即为传承中国气象文化的宣传基地,也是普及气象科技知识的教育基地。

北极阁气象历史悠久,自南朝刘宋始建司天台后,数度设有观象台,其中尤以明初钦天台规模最为壮观。1928年民国政府于古观象台遗址处兴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暨气象台,现为江苏省气象科技业务中心所在地。北极阁观云测天历史延续千年至今,富藏深厚的气象文化底蕴。

“穿越”时空之感的气象博物馆——徐家汇气象博物馆

地处上海徐家汇繁华的闹市,紧邻徐家汇天主教堂,在一片摩天大厦的环伺中,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静静地立于水泥森林之中,这就是徐家汇气象博物馆。

徐家汇气象博物馆(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徐家汇气象博物馆(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整个气象博物馆占据了观象台二楼到三楼一层半的空间。二楼一共8个展厅。进入1厅(也是序厅),43个铭牌赫然映入眼帘,展现了徐家汇观象台140年来具有铭记意义的大事记:1872年,法国传教士高龙鞶在徐家汇创建了观象台;1879年,观象台首次较准确地做出台风预报,揭开了天气预报的序幕;1882年,观象台在中、西文报纸上发布天气预报……2厅悬挂着3张徐家汇观象台发展至今的鸟瞰图;4厅展现了徐家汇观象台从选址到建筑的原因和风格;5厅主要向我们呈现了外滩信号塔的建筑外貌以及其服务功能等。在最大的8号展厅里,东侧的窗户边上挂着三张照片,分别是1901年、1954年以及2012年的徐家汇气象观测场的照片。楼下正是徐家汇观象台的气象观测场,百叶箱、地温表等,一系列气象观测仪器安置在场地上,如今依然在运转中。

这样的有意设置,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同一片土地,不一样的观测站,照片让人们看到岁月在它脸上留下的记忆,它的变化,又给人们带来更加准确的天气冷暖变化、风雨雷电的预报。

香港第一所气候变化博物馆——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展出有关全球暖化及气候变化的珍贵展品。这些展品主要来自全球首位踏足“三极”(南极、北极及珠穆朗玛峰)的香港女探险家李乐诗的捐赠,也有一些展品是国家极地考察队借出。馆内还设有13米的大型投影屏幕,展示科研人员在北冰洋的考察实况。

气候变化博物馆中大揭幕(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气候变化博物馆中大揭幕(图片来源于新气象网)

年过七旬的李乐诗曾探险两极逾18次,更四度登上珠穆朗玛雪域。这次展品主要是她和中国极地考察队多年的考察成果,包括有化石、动植物标本、考察用具及仪器纪录、考察船上生活用品、极地考察纪念品等。此外,博物馆还展出大量李乐诗多年在极地拍摄的珍贵图片和视频。

面积800平方米的博物馆位于中大康本国际学术园内,采用绿色建筑概念,包括自然采光、遮阳隔热装置、省电设施及使用再生能源等。博物馆内还设有互动模拟设备及丰富的多媒体资讯,深入浅出地让公众明白气候变化对个人及全球的影响,了解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这个博物馆是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整个项目共获香港赛马会捐助5400万港币,博物馆则获冠名为“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由来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2014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关键词:

责任编辑:phpcms

资讯推荐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