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
文章导读:晚上11点,像平常一样走到邻家便利店,发现平日里灯火通明的便利店黑漆漆一片,玻璃门上贴着打印的大字:“停业”,这才想起白天看到的新闻
晚上11点,像平常一样走到邻家便利店,发现平日里灯火通明的便利店黑漆漆一片,玻璃门上贴着打印的大字:“停业”,这才想起白天看到的新闻:因为P2P资金链断裂,北京168间邻家便利店全部关闭。
据统计,平均下来北京每7158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在主要的几个一线城市里,完全垫底。现在随着邻家关门,北京的便利店选择又少了一种,难怪有人调侃,北京是“便利店死地”。
北京便利店,少得不科学
2017年北京连锁便利店数量为1500家左右,远远落后于上海、广州。
▲上海罗森首家主题便利店
日系的全家、罗森,土生土长的好德、良友、可的、光明……上海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加起来有5000多家,想要买东西,出门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一家。
广州也是如此,美宜佳、7-11、喜士多随处可见,马路两边对着开,几家并排在一起开,隔十几米又一家,无论什么时候饿了,都可以到楼下便利店找吃的,各式的饭盒、饭团、包子、关东煮、车仔面、速冻食品都有。
有人整理了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便利店数据,绘制出了便利店分布密度图。
▲北京(上)、上海(下)便利店分布密度图
结果发现,北京便利店大多都聚集在东北部三里屯、工体等繁华的大型商圈。上海则是多中心分布,无论商业区还是居民区,便利店都十分密集,即便是一些偏僻的小路,便利店也不会缺席。
▲上海的便利店会有简单的吧台,供深夜刚下班的人在这里吃便当
L从上海刚来到北京的时候,非常不喜欢北京的便利店,种类少、数量也少,就算是在大范围的工作区或者商业区,想找到一个便利店也没有那么容易,而且每个店面积也很小,基本没有能让大家坐下来吃东西、休息的地方。
她很怀念上海的便利店。赶班车的路上有一家7-11,里面的芝士烤肠是常年的晚餐。梅雨季节,天气闷闷的,胃口也不好,每天不太想吃晚饭,然而只要去上班,总会去7-11逛一圈,然后拿上一根芝士烤肠。
加班加到半夜,则会固定去公司楼下的全家买一小杯关东煮,不管多晚,一进店都会收获一句“欢迎光临全家”。
那家店并不大,到了半夜顾客也只是零零散散,但是关掉最后一盏灯,从空无一人的公司出来,再进到这样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总觉得不只是胃被安慰到了。
▲广州便利店里的车仔面
微博电影博主@公元说非常喜欢广东7-11的车仔面:
尽管在广州这样的美食之都,7-11的车仔面,连前500都排不进去。但是它的美丽之处,并不在于有多好吃,而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伴随着7-11这间小小的便利店,进入到每一条街,每个巷子,每个小区的门口。不同于那些需要你提前定位,翻山越岭去细心探寻的美食店。
就在你500米附近的地方,静静的等着你,等你在饿的时候,突然想起要吃什么又不晓得该吃什么的时候,然后你推开7-11的大门,五分钟内会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答案。
今天,在夜晚11点半,吃到这样一碗面,身处广州东站的我,觉得很幸福。
为什么北京便利店这么少?
1996年7月,上海第一家罗森开业,广州的第一家7-11便利店也差不多是同一时间,然而直到2004年,日本第一大便利店7-11才进入北京。
因为发展时间较短,不同便利店在上海、广州的“全民性”,更常光顾北京便利店的,多是年轻人。
▲上班族是北京便利店的主力
开在北京金台路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店员说他们虽然紧挨着密集的居民区,但平常过来买东西最多的还是上班族,早晚上下班,过来逛一圈,买点吃的,捎带着买些其他的零食或者日用品。
那些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来的比例小很多,他们觉得便利店的东西太贵,更愿意周六日去附近的超市里或者旁边的小卖部,他们和小卖部的人很多都认识了,可能也觉得比较亲切吧。
▲小卖部是老北京人们更愿意去的地方
本身起步就晚让北京在便利店发展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再加上还有许多限制因素,北京的便利店始终没能赶上上海、广州的发展水平。
有人将不利于北京便利店发展的条件总结为“三个半”:半条街、半年、半天:
因为北京的路面极宽极长,总让人一眼望不到边,想要过条马路,往往要下地道、上天桥,有时候看到便利店就在街对面,但走过去得花个十几二十分钟,也就懒得过去了。可上海、广州不一样,马路弯弯绕绕,道路比较窄,想要去街对面便利店逛一圈,非常方便。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广场上聚集了多家便利店
北方冬天冷,人们回家之后很难愿意出门,到了冬天,便利店的生意要比平常差不少,所以被大家称为“生意只能做半年”。
北京的居住、工作、商业三个部分分得非常明确,距离也都比较远,最繁华的国贸、三里屯附近商圈密集,但是住宅较少,人们白天工作、购物之后,晚上就会离开这些地方。
而对于回龙观、天通苑这些住宅区,又基本只是个睡觉的地方,白天空荡荡的,只有晚上人们才缓慢地回来,也就是说,不论是商业区还是生活区,便利店生意好的时段也就半天。
▲深夜孤独的便利店
这一点,开在北京希格玛公寓后面的便利店小哥深有体会。因为附近有很多公司,刚开业的时候,这里人特别多,队都排到店外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就只有周一到周五的中午人比较多。
周六日两天,人流量非常少,零零散散地只有过来加班的或者附近公寓楼里的住户买些关东煮、盒饭之类的。
▲便利店午餐
最重要的是,在全国的其他地区,便利店只需要向食品药监局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能售卖关东煮、盒饭等食物,可在北京却要求便利店同时具备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
尽管现在的相关规定已经有所改善,相关部门不再像要求餐饮企业一样要求只售卖简餐的便利店,但是不能完全地售卖关东煮、便当这些“鲜食”,便利店的特色也就无从体现,和一般的小卖部没有特别大的区别,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
便利店像深夜里的男朋友
近几年,北京也开始加大力度支持便利店的发展,还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连锁便利店发展环境的工作方案》,规划到2020年北京便利店数量将增加到3000家。
当一座城市越来越“快”的时候,便利店对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重要。7x24小时的营业时间,让你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都能迅速地找到一家便利店救急。
▲产品丰富的便利店货架
饿了的话,便利店的关东煮、意面、盒饭全方位满足你的胃,觉得凉了,还能用店里的微波炉加热;穿着高跟鞋磨破了后脚跟,可以去便利店买包创可贴;洗面奶、防晒霜用完了,便利店也有……
自己有次在一家全家便利店买东西,看到门口贴着“环卫工人可以随时来休息”的贴纸。中午的时候,有个大叔过来给自己灌了一瓶热水,歇了歇脚,那一瞬间突然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人情味儿。
▲便利店的快递代收点
有些便利店还能代收水电煤气费、代收快递。这一点对于白天家里没人的上班族们非常友好了,再也不用每次接快递小哥电话的时候都非常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不在家,您能不能改天再送。”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了“街道眼”的概念,当街道上的便利店数量增多,它们的功能绝不亚于一个110报警亭。
很多人觉得上海的街道会更安全,也和繁多的便利店有关,走在僻静的小路上,一盏由便利店内照出的灯光,足以让人从心底泛起暖意。
虽然便利店里贩售的食物大多是为行色匆匆的赶路者准备的,但便捷并不等于潦草,耐心寻觅,它总能给你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便利店的种草清单:
罗森的冰皮月亮蛋糕一定要早早去买,巧克力味儿是绝对的NO.1,绵绵豆乳盒子“盒如其名”,刚打开时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黄豆粉香气,一勺挖下去,豆乳混合着奶油柔软细腻;
全家现磨豆浆入口顺滑有厚度,喝过的人都说好,大口饭团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了体现自身的独特,这些便利店还会时不时推出季节限定款,比如春天罗森的草莓冰皮月亮蛋糕、夏天全家的椰子灰冰激凌都是刷屏的“网红级”美食。
▲罗森春天的“草莓限定”
《康熙来了》里曲家瑞分享她每到深夜走进7-11买食物的心情:“虽然一个人很孤独,但看见还有人24小时微笑着等待自己,就觉得如果没有便利店,真是不敢单身那么久!”
在台湾,只要你身在城市,都能在100米以内找到一家便利店。
有人说它就像深夜里的男朋友,需要的时候总会出现在身边,希望有一天,北京的便利店也能如此。
参考文献:
[1]佚名.商务部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J].上海百货, 2017(11):52-52.
[2]24小时便利店早已遍布上海,为啥北京却还是小卖部的天下?,DT财经,2017-02.
[3]程丹,朱海鹏.中日便利店对比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8(4):56-58.
[4]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J].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z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