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是什么意思
文章导读:“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躺平和躺赢各是什么意思?当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这深刻警示我们,“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坚持动态清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造成巨大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10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已超6.18亿例,死亡病例数超653万例,今年以来全球死亡病例数已超百万例。当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这深刻警示我们,“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坚持动态清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造成巨大损失。
衡量一种大流行疾病的危害程度,群体的视角最为重要。截至9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86.26%,还有相当部分老年人尚未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加上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一旦放松疫情防控,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造成医疗资源挤兑,让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从实践看,正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卫生健康事业各项指标持续优化。能够取得这一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功不可没。实践充分证明,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有效可行,坚持动态清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躺平”没有出路,消极防疫后果严重。据报道,日本在“躺平”后遭遇感染病例激增潮。日本厚生劳动省前不久发布消息称,全国病床使用率居高不下,还出现了很多急救送医困难以及医护人员缺勤的情况,多地医疗系统严重承压。美国由于放任新冠病毒传播,导致累计死亡病例数超过103万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一年缩短近1岁,这是该项数据连续第二年下降,新冠疫情是首要原因。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报道,目前美国有近2400万成年人患有新冠长期后遗症,其中81%的人在日常活动时存在困难。
从科学角度而言,“躺平”增加了新的变异毒株出现的风险。新冠病毒变异和进化存在不确定性,感染病例越多,新冠病毒变异的机会也就越多。放松防控将大幅提升病毒变异风险,而新的变异毒株出现后又可能带来新的传播风险和感染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前不久表示,预计未来仍将出现新的感染潮,各国须保持高度警惕。作为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BF.7正在全球迅速传播。近日,我国已有多地检出BF.7变异株。相对于BA.4或者BA.5,BF.7的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代际间隔更短,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这警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事实上,一些国家选择“躺平”,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不是因为不想防控疫情,而是无法防控也没有能力防控。这些国家经过多种尝试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控制新冠疫情策略,干脆选择“躺平”,这恰恰是由于前期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已经失去了动态清零的机会。一旦感染和死亡人数大幅上升,往往又会收紧防控策略。据报道,法国卫生部表示“不排除恢复在封闭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强制要求”;德国卫生部长劳特巴赫呼吁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和接种疫苗,迎接秋冬季感染高峰。相比较而言,由于防控政策得当、措施有力,我国本土疫情状况总体上完全可以做到也能够实现动态清零。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我们一定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躺赢:
1、躺赢,网络流行词,全称为“躺着就赢了”,表示即便不作为也能赢的意思。
2、该词最早出自于游戏英雄联盟中,形容在这样高强度对抗性游戏中即便不作为也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最开初的意思为形容团队中有一人的能力出众,带起正常比赛的节奏,酱油队员直接抱大腿就能获胜,被称之为“躺赢”。
什么是躺平:
躺平是什么是意思?
躺平,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网络用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有人认为,躺平=瘫平,“瘫”是一个惰性的动词,“平”则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就是瘫倒在床上,不去冥思苦想、不去努力奋斗、不渴望成功、不奢望爱情,浑身上下散发这“丧”的气息。
躺平属于佛系吗?
躺平比佛系还要更高阶,首先是丧,其次是佛系,最后才是躺平。佛系是没追求,躲进小楼成一统,努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躺平不是躺赢,是因为赢不了,干脆不想赢,选择懒惰地活下去。躺平的年轻人认为,人不应该这么累,而应追求最简单的生活,每月200元就够了。躺平之后,万事大吉。
躺平族是什么状态?
躺平一族,不需要房子,不需要结婚,不需要异性,更不需要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就这样平躺着活着,有游戏玩、有视频看,吃饱了不饿就行,等待着下一次投胎,或者死亡的终极来临。反正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打算活着离开,横竖都是一个死,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躺平族”的人说:“躺平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说这话的人,已经整整两年没找工作了。但没关系,这正是躺平的要义。工作算什么东西?工作有可能是自我束缚的枷锁,无欲无求地活着才是王道。
躺平是怎么来的?
躺平现象的产生与社会近些年来的一系列构造性变动有关: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完毕,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大量高学历人群又进入市场,其结果是,这些曾经在相对优渥生活和悲观预期下长大的一代赫然看见了生活的真相——他们需求在有限的资源下与无数人展开剧烈的竞争,但完成阶级向上活动的时机曾经越来越小了。于是,就有了“躺平”的观念,不去竞争、不愿奋斗。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躺平有哪些危害?
“躺平”是一种自我减负,以至是防止内卷化的途径之一。面对着竞争,直接选择退出不玩了,没有愿望,躺平其实不是指方式,而是一种心态。
躺平,可能招致一种“低愿望社会”,悲观去看的话,它或许能让很多人深思那种别无选择的惨烈“内卷化”竞争,创始更为多元的可能性,但从最消极的一面来说,它也可能招致人们不再积极追求真正的改动,促使社会整体更进一步激进化。使得社会缺乏行进生机,从而形成社会行业的停滞不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
这几年,“躺平学”在年轻人之间流行,指的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归根结底,还是很多年轻人认为,拼命半辈子可能还不及别人的起跑线:
工资、高房价,生育……既然无法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预期效果,那就放弃好了。
当这种自我放逐的“躺平学”在年轻人中流行,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年轻人对有着同样躺平观念的人自然也会有好感。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