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謁)
yè ㄧㄝˋ
1、拜见:谒 见。拜谒 。进谒 。
2、说明,陈述,告发:请谒 其故。
3、请求:谒 归。谒 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谒 ,跪拾谒 ”。
5、掌管晋见的近待。
◎谒
謁 yè
〈名〉
(1)名剌 [visiting card]
怀谒诣辞。——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suite;retinue]。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姓
谒字详细字义
谒字的意思
谒字
谒的意思
谒字什么意思
◎谒
謁 yè
〈动〉
(1)(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2)同本义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告发;检举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请;请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call on pay one's respect to
【酉集上】【言部】
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註》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𠀤乙列切,音䋵。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䨠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𠛬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
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正字通》俗作謁,非。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謁
白也。从言曷聲。於歇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白也。廣韵曰。白,告也。按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並列所白事。从言。曷聲。於歇切。十五部。
粤语:zit3
visit, pay respects